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电影 > 重新认识主体、陪体、前景、背景!让构图能力上个台阶 正文

重新认识主体、陪体、前景、背景!让构图能力上个台阶

2025-04-05 06:48:36 来源:科技新知网 作者:明月 点击:5861次

拍摄一幅照片,往往要将主角放在某个环境中,让主角与环境产生关联,这就出现了画面的构成要素:主体、陪体、前景、背景。当这4个要素深刻印在大脑里,我们的构图能力自然就能提升一个档次。下面是狼粉的摄影习作,有好有坏,我们挑选代表性的照片进行实战案例讲解。主体:构图的重中之重主要内容的体现,一秒钟告诉观众你在拍什么是构图依据,是整个画面结构的重心面积一般较大,但不绝对,还要考察对象的形态、明暗即色彩情每按一次快门都必须构思好你的拍摄主体,这是伴随摄影人一生的习惯动作,主体也是构图的重中之重。作者@劲松人物作为主体占据画面较大的篇幅,大光圈虚化背景,用一虚一实的对比手法,突显主体。头顶触手可及的装饰物可视为陪体显示人物所在的街道环境。作者@上官主体在画面中心位置,处于光线明亮处,与暗调的背景形成了对比关系,且主体三轮车夫又有推车的动势感,又与静态的背景形成对比,所以主体非常鲜明突出。作者@张建国在火车窗边拍摄,强烈的明暗对比,主体人物轮廓得到了突显。既感受到了空间环境,也能够通过主体肢体动作,感受到小孩对窗外景色充满兴趣的情绪。作者@保罗通过红色古装将主体人物与背景区分开,身后的风化岩既是背景,也是陪体,让观众知道主体在一个十分有特色的场景之中。反向案例:作者@羅劳作的人占据更大面积,但是快门速度不够,拍虚了,而且中间正对镜头的游客太抢眼球了。主体不明确,不清楚到底想拍煮面的人,还是拍游客。作者@小熊熊大白马的面积很大,三个蹲地拍美女的“大神”也抢眼,主体是谁?视觉很乱。作者@风雨无阻最应该当做主体的是人物,但人物被慢门拍虚化了,感觉消失了一样。空有一个酒坊当背景,画面没有重点。陪体:辅助讲故事与主体共同表现主题使画面自然、生动,渲染气氛使画面富有形式美感,但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中起陪衬作用,它可以均衡画面,可以渲染气氛,如果陪体选择正确,照片就会有故事!作者@下雨鸟讲解商品的黑人小哥是主体,听讲说大妈是陪体,陪体很好地起到了“辅助讲故事”的作用,主次分明,但也不喧宾夺主。作者@敏老人是主体,风筝是陪体,地面和远景都是背景,陪体的作用是解释主体正在玩风筝,陪体与主体共同说明了主题。作者@漫画旅馆这张照片虽然人数众多,但主体和陪体非常明确,因为主体人物放在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布局位置上,所有大人作为陪衬全部注视着小女孩,动作和服装色彩也有区分。反向案例:作者@陈(CHEN RL)地上的老人处于重点位置,他是主体,但右边这一排陪衬的人离主体太远,且背对主体,没有形成关联性,主体和陪体没有共同讲一个故事。构图是失败的。作者@羅能猜到作者想拍的主体是听歌老大爷,举手机的大妈是陪体。但画面很奇怪,为什么?因为陪体抢了风头,画面失去了主次关系,观众注意力分散后,主体就不够突出了。这种情况,可以使用大光圈将大妈虚化,主体就得以突出。也可以走得跟近,对焦在大爷脸上,前景带一点大妈的手和手机即可。前景:美化画面辅助构图,形成多层次说明主题,突出主体不要滥用,不是每张照片都需要前景前景虽然不是必须项, 但很多情况下可以起到美化作用。比如当画面太杂乱时前景可以突出主体,当画面太单调时前景可以增加层次感。作者@365天利用虚化的柱子和树叶做前景,让画面多了层次感,比起只拍一个“佛”字更加具有美观性。作者@tomtj通过瞭望台的框架做前景,可以让视觉更加集中,让画面中心的主体更加突出。也让单调的天空多了一个框架的信息元素。作者@茗茗场景很复杂,利用前景框架,有效对杂乱元素进行了遮挡,主体更突出了,画面也会更简洁。反向案例:作者@音乐美好利用树叶做前景,通过框架集中突显人物,思路是正确的,但是出现了两个错误:1.对焦没在主体人物上;2.前景树叶的面积过大,不但不会突显主体,反而会形成画面干扰。作者@csg色调氛围是不错的,但是构图上,为了前景而拍前景。芭蕉叶片太乱,占比过大。这里小船自身的船体结构不简单,加上水面反光已经非常好看了,加上前景反而形成干扰元素。背景:与主体形成对比交代主体空间环境烘托主体,渲染气氛通过明暗、色彩、虚实、动静变化,与主体形成对比大多数摄友常犯的错就是画面复杂,所以背景尽量能简则简,方便突显主体。但如果你能让背景与主体形成对比、区分,那么一个好的背景能让照片更有质感。作者@院長这张照片的背景非常有特色,首先是对主体位置在整个空间环境中有交代作用,再来就是背景和主体服装色彩有对比,复杂的背景也并没有干扰到主体。所以背景让这张照片更加耐看。作者@Miraitowa力哥背景中长长的台阶描述了主体人物所处的环境,让观众了解到人物的走势动向,加上四周树叶形成的前景,让视觉更聚焦中心人物,也让画面多了层次感。作者@处州标局将这样的场景作为背景有较好的空间透视感,很容易让观众有身在其中的感受,另外作者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,突出了主体人物,让照片的“老人背影”主题更加明确。反向案例:作者@光光007白鹤和枯树是拍得很清晰,但和背景完全融合,主体和背景没有形成对比,主体无法突出。作者@匪哥同样是主体融入到背景中,导致主体轮廓在视觉上不够凸显。这样的场景本身就很复杂,就特别需要大光圈拍人,虚化背景。作者@Andy Chua这个场景很有特色,走廊有很强的纵深感,光影也是特别舒服,背景是ok的,但问题又出在主体,人物太小,不够明显,似乎快要嵌入到背景中去了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作者:明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